?

当前位置:首页 > 减灾救灾 > 办事指南 > 正文 >

山东省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来源:   时间: >2017-05-18 14:10:00

一、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60%。

2.社区近2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社区防灾减灾演练。

二、基本要素

(一)社区综合减灾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健全。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1.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管理、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3.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并进行绩效评审。

4.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制定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1.预案明确社区至少设一名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监测制度。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口帮扶、对应救助人员和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

(四)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1.结合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2.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张贴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3.每年不少于一次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

(五)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1.通过新建、改扩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2.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位置,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识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

3.社区备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通讯设备(如喇叭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等)和生活类物资(如食品、饮用水等)。

4.居民家庭配备简易的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哨子、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技能提升

1.居民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

2.居民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3.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七)开展社区减灾动员与减灾参与活动

1.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等工作。

2.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等社区减灾活动,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经常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3.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管理考评制度健全

1.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

2.社区每年不少于一次对隐患监测、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工作进行检查。

3.社区要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评,对不足之处有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规范

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